互联网+中国文明,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者:徐少华发布时间:2020-01-07浏览次数:78

穿过古老宫殿中的一根根石柱,抬头可见精细的纹饰;站在竹筏上顺水而下,河道两岸是金色饱满的稻田……在浙江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个栩栩如生的数字良渚古城正向观众们张开怀抱。

抬起双臂,进入互动画面。转动右手,选择场景。在“互联网+中华文明”——良渚文明主题展,只需简单2步,观众就可以进入时空隧道,而随着对生活场景的选择,体验者脚下的走步机就开始运转,体验者的画面实时出现在场景中,随着一排竹筏,顺流而下。两岸水草茂盛,先民或躬耕劳作,或筑造房屋,或作坊手工。随着走路速度的快慢,竹筏速度也相应变化。围绕良渚莫角山遗址开展的数字空间复原,让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当观众选择走进博物馆项目时,还能够看到每一件良渚文物的来源、介绍等。”中国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总策划人与设计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松教授介绍,挥动手臂,大家可以直接选择想要了解的镇馆之宝

”宏大视觉冲击带来的古文明之美,利用了大屏幕和高精度场景渲染还原古迹,通过交互设备和深度相机捕捉抠像和动作识别,完成了观众与虚拟场景之间的交互。“中国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策展团队成员、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王勇超说,整个大团队的科技力量助推了现场的盛大展现。



主题展的等候区还设置了地面互动屏幕矩阵,利用雷达传感设备,捕捉人在地面行径路线,自动计算观众所在地面坐标并联动19个屏幕矩阵播放预设的高精度文物渲染画面。观众可以从一张卫星地图变换到不同的文物视频,同时支持多人观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讲解文物内涵。

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数字图书交互系统以交互投影和触动展示的方式展示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围绕申遗工程出版的全套“良渚文明”丛书的精华,并配以视频解读,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良渚故事。“观众可以通过二维码,直接带走丛书,慢慢品读良渚文明。”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造出人与物交流的情境,更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交流和传承,也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活力。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说。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王小松教授说:“良渚文明沉浸式体验装置则严格按照考古成果,以3D全息扫描方式复原,以实时抠像的方式,极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勇超介绍,这一套良渚文明沉浸式体验装置运用了体感交互、AR等技术,重建了五千年前的良渚全貌。互动体验由观众前方的动作捕捉摄像头、后方的图像采集摄像头和地面的走步机来协同实现,可以现场体验10个场景。其中,5个场景复原了当年的地貌和生活场景,另有5个场景以博物馆形式展现良渚文化。让大地上的遗产真正了起来。

围绕良渚五千年文明,浙大团队除了数字复原古迹,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在现场,利用最新的5G通信技术,观众可以在移动轨道屏幕终端通过滑动屏幕,就能在大屏幕上流畅的观赏浙大艺博馆、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全貌。王勇超介绍,系统对接了博物馆的现场视频直连,实现了多馆协同,线上办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观赏到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精品内容。

为了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的精彩呈现,王小松教授组织相关团队于今年3月开始策划,学校多个单位参与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鲁东明教授团队负责总体技术研发,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相关老师负责技术实施与保障,展览还得到了学校社科院、浙大出版社以及张克俊副教授团队等的大力支持,这一主题展是浙江大学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次诠释与展现。

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如央视、人民网、新华社、腾讯、新浪等都给予了报道。